寺庙更新与建设,更像是一件需要时间和匠心打磨的艺术品,每一处完美的细节展现,都历经工匠师傅们的精心雕琢。
从榫卯结构,到一麻五灰,再到后续的锻铜,青岛观音寺凝结了古代皇家寺院的经典设计元素和施工工艺,让这座古建筑于现在商业化的生活节奏中,静静散发着魅力。
一、关于榫卯结构
榫卯结构也是传承至今应用率最高的传统建造工艺之一,以木材、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,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,由立柱、横梁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,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,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,是木件之间多与少、高与低、长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。
在《营造法式》这本书中,我国伟大的建筑师梁思成先生详细描绘了该结构示意图。
青岛观音寺各大殿宇、连廊的屋檐处,多采用的榫卯结构。
二、关于一麻五灰
一麻五灰是我国非常著名的披麻刮灰传统工艺,用以处理木结构因受潮引起的胀缩变形。本次寺庙更新建设,对木柱进行了防虫防蛀的整体修护,便采用了一麻五灰的工艺做法。
一麻五灰工艺的复杂,需要十二道程序,一般需要三人流水操作,凝结了祖先们传承千年的智慧。
该工艺要依次经历“斩砍见木”的表面清理、裂缝处理、下竹钉、刷浆处理、裂缝嵌腻子、满披砖灰腻子、披麻、磨麻、压麻灰、中灰、披细灰、钻生桐油等十二道程序。其中
“披麻”程序中,要依次经历刷头道粘结浆、粘麻、砸麻、刷二遍粘结浆、整理五道小工序。
经过无数次的细微处打磨,最终以红色圆柱形象现世。
三、关于锻铜
寺庙更新区域中,在装饰阶段使用了锻铜工艺,让曾经的皇家寺院更显威仪。
锻铜是一种区别于铸铜的工艺,是在铜板上进行创作,利用铜板加热后质地变软,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,重复这一过程,最终制作出锻铜浮雕。
锤子和錾子的运用则是整个锻铜工艺的关键。一件成品锻铜,需要依次经历特殊工艺金属处理、錾形(也称为攒活)、锻打、整形(也称找细)、打磨抛光、着色保护等工序。其中“锻打”程序最为重要,技术性要求非常高,要把整张铜板反复多次锻击。要确定浮雕的高度、深度、和浮雕的各个层次关系,完成粗锻程序,接着要跟进较精细的锻击,调整浮雕的细微变化和层次结构的上下关系,与此同时要及时给铜板煅烧退火,以免将铜板击破。
对于寺庙修建来说,并不仅是还原古建筑。寺庙的更新建设,凝聚了太多传统建筑工艺,让我们机会站在伟人的肩膀上,触碰千年前的工匠智慧。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,更是精神上的不朽传承,是文化自信。